開放時間
星期一
星期二
星期三
星期四
星期五
星期六
星期日
費用
免費
建議參觀時間
2小時
備註
必需預約,詳見網站。
聖士提反書院自2008年開始推行文物徑導賞服務計劃,由學生擔任導賞員,向學生及公眾介紹學校的古蹟及校史,文物館是其中一站。眼前香港唯二擁有大球場的名校風光如畫,不過參觀導賞的重點還是認識校史最黑暗的一頁——香港保衛戰,對當時亂世風骨特別有感。1941年聖誕節發生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,當時書院被港府改作緊急軍事醫院,豎有標誌著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的紅十字旗,軍醫喬治布萊克站在前門希望勸退來犯的日軍,但日軍仍將其和盟軍隊長約翰惠特尼槍殺,療養院內的56名士兵,還有部份護理人員及時任中文科主任譚長萱先生多無一倖免,後來護理人員將士死者及在赤柱防禦戰中陣亡士兵,合共100名死難者火化。後來日軍將書院及赤柱監獄改為集中營,教室、禮堂、教師宿舍平房和科學實驗室都塞進大量被關押的平民拘留者,展出的文物中包括拘留者的日記及訪談。文物館同時展示當年深水埗軍營、亞皆老街戰俘營的事蹟。校舍後門可通往赤柱軍人墳場,安葬二次大戰的死難者,戰俘、平民、香港義勇軍及英軍服務團(British Army Aid Group,BAAG)成員,曾在聖士提反書院任職的譚長萱,加入香港義勇軍的外籍員工靳約翰,以及牧師馬田先生的夫人等也長眠於此。校內的小教堂也安裝一典雅窗櫥,以紀念集中營受難者憑信、望、愛渡過苦難歲月。
整個導賞除卻歷史太沉重,其實頗為心曠神怡,書院始建於1903年,是香港少數寄宿學校,大海近在咫尺,稱得上地靈人傑。校舍分幾度擴建,留下不同風格的建築,建築迷也會樂在其中。譬如1929年落成的馬田宿舍及1930年落成的書院大樓,就混合了歐洲不同的建築特色,也有中國傳統風格,以適合香港的亞熱帶氣候。又如1980年啟用的科藝樓則採現代主義風格,於1982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年獎優異獎,此樓之建築師何弢博士名聲很亮,他是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設計師、香港藝術中心的發起人之一及總建築師。